一走进任何一家商场,各式各样的餐饮品牌随处可见,新开的店铺像雨后春笋一样疯狂冒出,市场的激烈竞争一目了然。对此,很多商家都感叹生意不太好做。
但是,在这种局面下,有一些领先品牌却逆势突围,达到了单店月收入破千万的惊人水平。比如,蜜雪冰城的一家300平方米门店,上个月的营收居然冲到了1500万元。这让人忍不住想问:在激烈的餐饮竞争中,这些品牌到底是靠什么“卷”出头的?又是用什么巧招吸引住了顾客?
餐饮内卷加剧
餐饮圈的内卷,早就不是最近才有的事了。随便逛个商场,火锅、茶饮、地方特色菜什么的应有尽有,新牌子不断涌现,老牌子也在不断升级换代。
这种“卷”,不仅表现在哪数量上,还体现在产品线和体验的激烈比拼。过去,人们可能只图一顿饭吃得舒服,现在却更在乎“吃、喝、玩、IP”这类全方位的享受。有的品牌靠一个爆款单品就能开出成千上万的店面,也有的店铺一年能赚过亿,比一些连锁品牌合起来还厉害。
这股内卷的根本,实际上是品类和品牌在飞速轮换,品类毕竟是永恒的,比如中餐、火锅啥的;但品牌就得不停地更新、变革。拿地方菜来说,江西菜曾经被认为是“红利品类”,很多人跟风开店,结果部分品牌因为盯着低价,忽略了品质,结果顾客的回头率直线掉了。
看看像费大厨这样成功的例子吧,他靠重新塑造湖南菜的认知,把辣椒炒肉变成了爆款,直接引起市场的轰动。虽然内卷带来更多激烈的竞争,但也刺激出了不少细分领域的机会。
在成熟的市场里,全能型的反而不如专精的小众路线受欢迎。比如湖南菜中,浏阳菜和衡阳烧烤的出现,江西菜也划分出了景德镇风味和客家菜的特色,通过这种差异化竞争赢得了更高的定价空间。
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,领头羊们凭借哪些招数才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呢?
头部品牌的杀手锏
说到餐饮圈,标准化和个性化看似不搭界,其实互相扶持。那些大牌品牌之所以能迅速扩展规模,又能确保口味不打折,得益于他们成熟的供应链和高效的运营体系的支撑。
西式快餐的连锁比率快接近50%,茶饮也超过一半,背后激励着产业链的强大支持。不过,标准化可不意味着千篇一律,比如肯德基在中国推出豆浆油条、老北京鸡肉卷,算是本土化创新的代表。而麦当劳则偏重全球统一的标准,这样的灵活调整,让品牌既能保证效率,又能更贴近本地的口味。
除了供应链之外,数智化实力也成了头部品牌的标配,会员体系、数字化管理工具啥的,不光让运营变得更高效,还拉近了品牌和顾客之间的距离。
喜茶允许顾客自己调节茶底的浓淡,星巴克提供全冰美式来满足极致的口感体验,都是通过数据深入了解消费者偏好搞出来的。更关键的是,品牌逐渐从“夸自己”变成“夸顾客”,强调选择品牌代表了顾客的生活品味,这样的情感连接让用户的粘性无比增强。
要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同时推进,得靠长远眼光撑着。有不少企业跟着潮流走,一会儿搞空间设计,一会儿又冲数字化,结果缺乏整体规划,效果反而打了折扣。
顶尖品牌更关心可持续的发展,比如鲍师傅,坚持用现烤的工艺,十年时间才开了两百多家店,但靠着丰富的产品线,建立了牢固的竞争壁垒。由此可见,要实现真正的标准化提升,产业链的完善、智能化的应用和品牌战略的结合缺一不可。至于,这些方法怎么才能变成实际的收益,踏踏实实落到实处呢?
单店月收1500万
单店月收入达到1500万,听着是不是挺难以置信,但蜜雪冰城的例子证明,这其实是可以实现的。那家300平方米的全国性总部店铺,并不是靠盲目铺开,而是靠精准的产品搭配和场景创新,才有了这样的业绩。
餐饮行业早就不止满足“吃饱”这个基本需求了,变成了“吃好、玩好”。蜜雪冰城用“茶饮+IP+体验”的玩法,把门店打造成年轻人喜欢的打卡点,带动了消费的频率和人均消费。像波比艾斯把冰淇淋和现烤华夫结合起来,冬天都不愁卖;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公司也靠牛奶和面包的搭配,带动了乳制品产业链的创新发展。
这些成功的例子,都是紧紧围绕着消费者的场景需求,做出了精准的匹配。
王繁星面馆推出的高性价比套餐,价格在20到40元的范围内,既能满足休闲吃饭的需求,又方便快速解决用餐问题。品牌没有急着扩展加盟,而是专心打磨后端服务,只有保证体验到位,回头客才会多一些。反观那些跟风的品牌,盲目追求门店数量,结果因为品质下降被市场逐渐淘汰。
单店能赚得多,归根到底还得靠“稳”字当先。那些大牌品牌,通过丰富的产品组合、场景创新和严格把控品质,建立了自己的一道难以逾越的竞争墙垒。
说到餐饮行业的内卷,不如觉得它更像是一种升级的推动力。那些头部品牌靠着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,供应链和智能化的加持,再加上场景化体验的创新,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,变“红海”为“蓝海”。
未来,中国的餐饮行业很可能会呈现双轨发展路径:一方面是那些“小而美”的精品餐厅,注重体验感和不断的产品更新;另一方面则是大规模、性价比高的连锁店,强调在平价基础上实现最高效率。不管选择哪条路,核心都在于坚持长期战略,用十年打磨一把利剑的耐心,打造真正值得信赖的品牌。内卷虽然激烈,但机会仍然存在。
专业的股票配资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